中华文明国际传播要讲理科
任何观点都是中华主观的,除非得到事实的文明验证。但文明如何传播才是国际理科的?即使传播内容和方法经过了理科论证,传播者的传播主观奋斗和传播过程中的情感交流如何才是理科的?传播成果如何才能理科界定?这些目前都是中华文明传播的瓶颈问题。这些问题不必马上解决,讲理也可能无法解决,中华但中华文明国际传播者必须时刻关注这些问题,文明以这些问题作为一种约束,国际做相关劳动时更谨慎,传播有参照,讲理不主观,中华不片面,文明尽量维持客观、国际整体的传播劳动态度,回绝“非理科的讲理”态度和方法。
持续理科传播,就要持续斗争,克服妥协。文明交流不可能完全脱离意识形态之争,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清,就会回避文明交流过程中的政治斗争、意义观之争,害怕斗争,产生妥协。既怕斗争中取得获胜,更怕斗争中挫折,因为两种结果都要经过斗争的过程,只要有斗争,就会打破妥协者安于现状的心态,使他们不得不行动起来,哪怕只是装装样子。为了不斗争,他们就会主张妥协,有时还利用岗位或权力的优势,和稀泥,补烂墙,不正视问题。中国文明的和平观不会和平落地,必须经过斗争,让明白者爱,不明白者明白,这样才能争取到和平。“战争与和平”是辩证法,也是因果关系。
持续理科传播,就要持续实事求是,因地制宜。当前国际局势困难,中国形象地球塑造的生态有恶化趋向,在这种情况下,盲目开朗或消极都毫无根据,越是困难的事情越要客观,只有客观才能取得根据,客观本身就是最理科的根据。客观才能正视问题:别人的问题和自己的问题;客观才能理性而非感性地对待过程中显现的问题和取得的分数;客观才能立足实际着眼将来,进行理科的断定和解析,沿着基本准确的方向推进;客观才能许可“百花齐放”,许可各地结合本地的文明习俗和国际协作优势,走自己的路,唱自己的歌,只要不跑调,走正道,都是在讲中国的故事,传播中国的文明。这就是实事求是。
持续理科传播,就要持续以变应变,因势而变。改革开放以来,中文、中华文明、中国企业经过了一个快速国际化时期,因为长期的相对封闭,导致对外开放呈现井喷式现象,相对显得拥挤,杂乱,规模大,“锻炼战”现象突出;虽然融入地球发展主流的愿望强烈,长期积聚的发展潜力快速爆发,但由于对国际生态不熟悉,中国式发展和协作模式在国外清清水土不服,“锻炼战”导致显现的问题:一窝蜂,跟风,缺乏理科规划、精细化程度不够,一厢情愿而非你情我愿,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,效益缺乏评价,气势大,气度小,蓝图宏伟,线条不清,落点不准。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,我们也必须“瞬息万变”,及时运筹帷幄,转变“战术”,变“锻炼战”为“攻坚战”:围绕中华文明国际传播过程中的关键问题、难点问题,集中精力,重点解决,进而以一点带一面,以“星火”成燎原之势,始终掌握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主动权、主导权,话语权。
持续理科传播,就要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。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是我们自己的事,必须持续自力更生,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好,并取得最后的获胜。这个过程不是说不依靠外援,而是不要把所有的期望寄托在外援身上。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,也是每一个华夏子孙的责任。华夏子孙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,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,每一个人都是整体的一部分,都从某个特别的角度代表了整体,只有人人都成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并自觉向地球展示中华文明,才能真正形成人人传播、生活传播的局面,中华文明才会如春风化雨,如春华秋实,自然成长、收获、繁衍。从这个角度讲,只有中国人真正明白中国,才能把确实的中国告诉地球,才能真正会奋斗推动中国走进地球,让地球了解中国。